展示培训,公开交流 ——数学学科组第三次网上教研活动
所属分类(lei):新(xin)闻(wen)动(dong)态(tai) 阅读次数:45 发布者:管理(li)员 发布时间(jian):2020-03-31
3月30日下午2:30-4:30,我校(xiao)数学组高一高二全体(ti)教师通过“瞩目”会议(yi)系统召开了第三次大(da)组线上教研(yan):网络授课在线研讨及线上教学技能展示活动。本次教研活动有两项内容,第一,以如何制作微课为核心的线上教学技能展示及培训,第二,就提前的观看两节线上公开课进行研讨。
第一项活动伊始,罗靓老师先对学校举办的“我最喜爱的微课”评选活动进行了小结。数学组老师积极参与,共有22人上交微课作品24件。学科组聘请了7位评委老师,按照学校的评分标准打分,取所有评委的平均分。最终选出数学学科组的5位老师的5件作品上报学校,参加学校的评选,这5位老师分别是:郑欣、高洁、陈晓曙、李超、徐梦鹤。总的来说,从此次收集作品能看出数学组青年教师的用心和极强的业务能力,本次活动也是一次很好的再学习、再提升机会。
其次,曾在全国首届微课大赛中获一等奖的陈晓曙老师、曾在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微课组中获一等奖的郑欣老师给大家分别进行了以微课制作为核心的线上教学技能展示及培训。
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两位老师在今天的会议中,分别向我们展示了一节自己制作的微课,并细致的分享了微课的素材准备过程,演示了视频制作过程,分享了感悟心得和容易遇到的问题。具体内容如下:
1、认(ren)真设计微课脚本。
为了给学生呈现一节有趣易懂的课,两位老师在制作微课前都会认真选题,例如在近期选择从疫情出发设计课程,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有益的引导。此外,一节好的微课还需要精心设计的课程内容与撰写细致的脚本,两位老师的脚本里均包含了视频里所说的每一句话,提前的细致准备保证后续课程生动、视频制作流畅。
2、综合利(li)用现(xian)代信息技术(shu)。
制作微课需要用到不少信息技术手段,为了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便于理解知识,郑欣老师重点介绍了万彩动画大师的使用,陈晓曙老师重点介绍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手机录像及录音机的使用,微课素材的收集和视频的制作,基于不同软件的综合运用,两位老师详细的讲解和演示让大家轻松理解了这些工具的使用方式,并对微课制作燃起了更大的兴趣。
3、充(chong)分利用网络资源。
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常常需要不少图片、音频、以及课程内容相关的数据或资料。两位老师向我们分享了诸如视觉中国、国家统计局等容易寻找到高质量素材的网站,对于各位老师制作微课很有帮助。
第二项活动为网络授课在线研讨。在上周五(3月27日),陈晓曙、郑欣两位老师承担了网上教学公开课,郑欣老师的课题是《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定义_第2课时》,陈晓曙老师的课题是《弧度制_第1课时》。数学组高一高二全体教师自行安排时间看回放课,3月30日下午通过瞩目会议系统“座”在一起,面对面的交流“线上听课”心得,旨在进一步引发思考、相互学习。
薛恒、罗靓等老师对郑欣老师的课进行了点评:
1、引入恰当,抛出两个问(wen)题,引发(fa)学生(sheng)对(dui)上节课(ke)知识(shi)的(de)(de)再思考,使学生(sheng)再次(ci)充分理解并记准、记牢正(zheng)、余弦函数的(de)(de)核(he)心定(ding)义,角的(de)(de)正(zheng)、余弦值对(dui)应终边与x轴(zhou)交点的(de)(de)纵、横坐标;
2、互(hu)动(dong)充(chong)分,把学(xue)(xue)生(sheng)(sheng)的(de)(de)主体(ti)(ti)性和教师(shi)的(de)(de)引(yin)导(dao)作(zuo)用体(ti)(ti)现的(de)(de)比较(jiao)明(ming)显:让(rang)(rang)学(xue)(xue)生(sheng)(sheng)先提供(gong)解(jie)(jie)题思路,然(ran)后老师(shi)分析、补(bu)充(chong),完(wan)善演示(shi)板(ban)书,并提供(gong)别的(de)(de)方(fang)法(fa)进行(xing)补(bu)充(chong);薛恒老师(shi)还(hai)分享到了自(zi)己的(de)(de)一个互(hu)动(dong)方(fang)法(fa),就是让(rang)(rang)学(xue)(xue)生(sheng)(sheng)把书写题目(mu)的(de)(de)过程拍到QQ群(qun),师(shi)生(sheng)(sheng)看(kan)着图片,再听该生(sheng)(sheng)的(de)(de)讲解(jie)(jie)。
3、例题逐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整节课课堂安排紧凑,效果良好;
赵琳、朱英会等老师对陈晓曙老师的课进行了点评:
1、思路清晰(xi),就(jiu)为什么学习弧度制,定义是什么,如何(he)与角(jiao)度制转化三个方面做(zuo)了细致讲解。节奏把(ba)握的(de)好,学生(sheng)始(shi)终能(neng)够跟(gen)紧老师(shi)的(de)步伐(fa)。
2、几个(ge)(ge)亮点(dian)值得借鉴:①知(zhi)(zhi)识(shi)衔接(jie)自然,讲解亲(qin)切(qie)。如用(yong)生活中的(de)温度(du)(du)(du)和(he)长度(du)(du)(du)中不同的(de)度(du)(du)(du)量制度(du)(du)(du)引(yin)发的(de)故事引(yin)入(ru),学(xue)生感(gan)(gan)兴(xing)趣,自然引(yin)入(ru)新课。再如学(xue)完抽象的(de)弧(hu)度(du)(du)(du)制,让学(xue)生在屏幕(mu)那(nei)头伸出(chu)胳膊(bo)比划1弧(hu)度(du)(du)(du)给学(xue)生以感(gan)(gan)性的(de)认识(shi)。②细(xi)节处理(li)很细(xi)腻。如说明同一圆心角(jiao)所对(dui)弧(hu)长比半径为(wei)定值时,是从1度(du)(du)(du)到60度(du)(du)(du)到n度(du)(du)(du),特(te)(te)殊(shu)到一般(ban)逐步递进,符合学(xue)生认知(zhi)(zhi)特(te)(te)点(dian)。再如,特(te)(te)殊(shu)角(jiao)的(de)弧(hu)度(du)(du)(du)数,除了用(yong)公式,还引(yin)导学(xue)生从180度(du)(du)(du)或360度(du)(du)(du)入(ru)手,加减特(te)(te)殊(shu)小角(jiao),为(wei)后面知(zhi)(zhi)识(shi)做铺(pu)垫。③调用(yong)计(ji)算器给学(xue)生现(xian)场演示。如计(ji)算器中输入(ru)sin1此时到底是1个(ge)(ge)角(jiao)度(du)(du)(du)还是1个(ge)(ge)弧(hu)度(du)(du)(du),如何(he)辨别,如何(he)用(yong)机器实现(xian)计(ji)算。
3、学生互动探讨。陈晓曙老师与学生在讨论区互动非常热烈,学生积极表达,老师持续关注。但是,如何能实现更好更高效的学生互动仍然是老师们比较头疼和关心的一个问题。
最后,数学学科组组长焦宇老师进行了总结,希望大家居家隔离的日子,能首先保证教学工作稳步推进、不断创新,其次要保持学习的状态,利用好大段时间好好“充电”!
上一篇:体育锻炼不落下,疫情防控有信心 ——陕西西安中学高三年级体育课进行时
下一篇(pian):我校高三年级顺利开学复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