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红旗渠精神,做优秀共产党员
所属分类(lei):党建动态 阅(yue)读次数:1436 发布(bu)者:管理员 发布(bu)时(shi)间:2016-09-29
2016年9月25日至27日,我校第二支部书记宋心茹老师参加了由市教科文卫工会举办的弘扬“红旗渠精神”,践行“三严三实”培训班活动。与会同志一行50余人来到河南林州市开启了一次非同寻常的精神之旅。
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林州市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为了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穷困,林县人民从1960年2月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竣工于1969年7月。在严重自然灾害时期,修渠民工每人每天只有 0.5公斤原粮,1.5公斤蔬菜,在艰难的施工条件下,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总干渠长70.6公里,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共1500多公里,人们形容该工程是“劈开太行山”,建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是林县人民的骄傲,被誉为天下第一渠,中国水长城。
红旗渠不仅解决了当地缺水的问题,今天已成为人们参观游览的地方,人们到这里来,不仅是要看那条渠。红旗渠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的精神。大家观看纪录片《红旗渠》,参观红旗渠纪念馆,认真听取付广松讲师的讲座,深刻领悟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本源;“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红旗渠精神的关键。老一辈林县人在杨贵书记的带领下,宁愿苦干,绝不苦熬,宁(ning)可流血,不(bu)再(zai)流泪,十万(wan)民(min)众上太行,誓把山河重安排。没有(you)工具自(zi)己(ji)造,没有(you)石(shi)灰(hui)自(zi)己(ji)烧,没有(you)炸药自(zi)己(ji)制。一(yi)(yi)锤一(yi)(yi)钎两只手,凿(zao)出水渠几万(wan)米;一(yi)(yi)炮一(yi)(yi)车万(wan)众心,劈开(kai)太行千重山。用十年的时间引来(lai)漳河水,干渠、支渠、毛渠,渠渠通水。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这就是当年中国人的壮志豪情。它必将激励一代代中国人不畏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早日实现伟大中国梦。
聆听付广松讲师的报告
昔日场景历历在目,难以置(zhi)信(xin),令人震(zhen)撼,犹如神话故事(shi)
今(jin)日(ri)红(hong)旗渠山清水秀(xiu),游人(ren)如织(zhi)。“红(hong)旗渠精神”永在(zai)!
上一篇:学校召开全体党员大会